文明易县

【河北创城记】易县38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2017-07-22 18:20:00
yxwenming
原创
629

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其前身是“文化遗产日”。

节日缘起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旨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性自觉性。

2016年9月,国务院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历年活动主题

今年主题


“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口     号


“保护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


“保护传承非遗,展现生活智慧”


“活力社区,活态非遗”


“振兴中国传统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例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 类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其内容分为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及含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 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鱼纹隐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 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

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31017通过)

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201161日起施行)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自201461日起施行)


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

近年来,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和非遗保护中心先后挖掘整理出了一大批社会影响大、文化价值高、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截止目前,我县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共有38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4项、市级14项、县级17项,内容涉及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等。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
© 2013-2024 易县文明网    SQL查询:22
内存占用:4.50MB
PHP 执行时间: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