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易县

祝贺!我省5人荣登9月“中国好人榜”

2019-09-27 16:38:00
yxwenming
原创
546

   祝贺!我省5人荣登9月“中国好人榜”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央文明办27日上午在陕西省铜川市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发布入选9月“中国好人榜”的106名身边好人。这些平凡好人,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勾画出新时代中国人昂扬向上、奋进追梦的崭新精神风貌。其中,我省5人荣登9月“中国好人榜”。

       他们分别是:

      践行承诺 十几年如一日义务守护烈士纪念碑的老支书刘广文

     扎根抢修一线38载 记下百万字技术笔记获国家专利32项的电气班长任绍全

     扎根一线7余载 不拔穷根不返城的驻村书记史彦昌

    免费指导乡亲种红薯 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地瓜大王”贾拴成

    致力储粪罐维修30载的“能工巧匠”朱小林 

跟着文明君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刘广文,男,1946年6月生,中共党员,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孟子岭乡王厂沟村支书。

     几十年来,王厂沟村老支书刘广文一直以为烈士守墓、向前来瞻仰的人们宣讲抗战历史和革命事迹的方式,向英灵致敬。

王厂沟位于宽城满族自治县西南部孟子岭乡,南临长城喜峰口,北临燕山,东临青龙—平泉—喜峰口公路,是连接关内外的咽喉要道。刘广文居住在王厂沟棒山沟自然村,他曾在王厂沟村中小学当了12年民办教师,后又在村中担任党支部书记。

“那时,父母带着我们到地里干活,经常指着一块地告诉我们,这里曾打过鬼子伏击,那里鬼子曾经杀过村中的老百姓。”刘广文说,他有5位亲人先后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

1968年,当地党史办寻找到了许多珍贵照片和实物,在村部建成了一个展览室,供当地各界人士前来参观。据介绍,从那时起,正在村小学教书的刘广文便担任起了讲解员。

为了纪念牺牲的战士,2005年9月,宽城满族自治县政府在王厂沟村棒山沟阳坡建起了一座纪念碑。从纪念碑建立之日起,每天忙完农活后,刘广文都回去清扫纪念碑下的浮土和落叶,拔去纪念碑周围的野草,十几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

刘广文的老伴儿杨玉娥告诉记者,前几年村中的小路还是土路,为了方便人们参观,刘广文冬天要扫雪,夏天还要将挡在路边的山柴砍掉。“他不光只扫纪念碑附近的土或雪,而是从纪最年轻念碑一直扫到村部,有4里多地。”

王厂沟村棒山沟曾经有9户村民,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潘家口水库搬迁,从1999年开始,8户村民陆续搬出了棒山沟。现在山沟里只有刘广文一户人家。儿女们曾多次劝他们搬出去,但刘广文怎么都不愿意离开这里。“这里是生养我的地方,我的爷爷、叔叔还有那27位年轻的战士都把最年轻的生命安息在这里,我要在这里陪着他们,这是我对烈士们的承诺,也是我一生的坚守,我没有想过要离开。”刘广文说,那些牺牲的年轻战士,连家都不知道是哪儿的,他留在这儿,如果有一天这些战士的家人来这里找亲人,他还可以为寻找者提供帮助。

2006年,烈士王任的女儿,在寻找了60余年后,终于找到了王任烈士的下落。“她来到了王厂沟,在烈士纪念碑前,我告诉了他父亲和战友的故事。2007年6月2日,时年92岁高龄的李中权老将军来到王厂沟村,在纪念碑前深深的三鞠躬,回忆往事,痛哭流涕。2013年‘七一’前夕,曾参加过王厂沟抗战的老战士张继学的儿子带着父亲的遗愿,来到烈士纪念碑前看望牺牲在这里的父亲的老战友们。”

在刘广文的家中,有一本厚厚的记事本,这本帐册里记录着许多来此参观的人们的姓名、时间、人数等信息,从2005年至今,他已经不厌其烦地为一万余人讲解了那段历史。在刘广文说,“我会继续守下去,讲下去。”他行动诠释着对烈士陵园的真挚感情,也践行着自己当初的承诺。

任绍全,1959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技师,从事电气试验38年,现任华北油田公司电力分公司工程大队电气试验班班长。38年,他工工整整记下60多本技术笔记,洋洋洒洒100多万字,见证了他扎根抢修一线,以工匠之心坚守石油电力的初心。

他解决技术难题500余项,排除电网故障上万次,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公司技术能手到连续四届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先后获得厂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局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60多次, 2015年被评为河北省百名能工巧匠,2017年获得河北省金牌工人、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获得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经验在于积累,勤奋方有回报

任绍全始终坚信勤能补拙。他常说,人不是万能的,只要一点一滴学习积累,就能铁杵磨成针。

1981年9月,他结束了三年的技校生活,来到水电厂电气试验班。那时候工作生活条件都相对艰苦,一身道道棉衣、几条长木板凳,出工解放卡车,设备人拉肩扛。然而,农村出身的他并没有因简陋的环境感到艰辛,让他苦恼的是技术不行,活儿拿不出手,让人瞧不起看不上!刚参加工作满腔热情,一心要干出样子,可技术不熟练,老师傅只要20分钟就能做完的工作,他却要花上几个小时勉强完成。要想成为合格的试验工,必须加倍的努力。上班他就围着师傅转,有活抢着干。当时技术书籍不多,他就去北京、天津淘宝。没有现成的电气试验原理图,他就把仪器和接线一个个的画出来。粗陋的图纸,他吃饭看、休息看,睡觉之前也琢磨,仅头3年就写笔记15本、20多万字,画各类设备原理及接线图300多张。

电网抢修不分昼夜,特别是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更是“枕戈待旦”。在任绍全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翻开抢修工作单,几乎每一项电网抢修任务都有他的名字。他在青工中脱颖而出,连续三年夺得岗位能手及最佳操作手。油田电网每年预防性试验,他每天奔赴现场,深夜回来,他还要连夜抢修仪器故障,为第二天做准备。由于技术过硬,1988年在华北石油管理局十大行业竞赛中获冠军,成为了疑难问题问不倒、处理故障难不倒、技术考试考不倒的人。

创新源自责任,实干展示担当

任绍全认为,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党最大的忠诚。面对众多的头衔和荣誉,他深感只有把心思全都放到工作上去,啃最硬的骨头,才是党员的价值所在!

2016年他独自一人前往新疆为友邻单位技术指导,外协其他人员陆续提前返回,可他一去3个月,吃住在现场,解决技术难题37项,首次应用谐振技术实现110kV的GIS设备交流耐压试验,受到邀请方的高度赞扬,同时为拓展市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冀中电网几座变电站先后发生了13起避雷器爆炸事故,尤其是220千伏枢纽变电站,突发故障会引发电网瘫痪。任绍全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技术资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研发出了“35-220千伏避雷器带电监测仪”;完成了110-220kV的GIS组合电器设备带电测量,杜绝了电网的突发事件。缩短故障抢修停电时间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也是任绍全始终关注的焦点。他研制了“单只真空灭弧室检测装置”,解决了单只真空灭弧室无法检测的难题。

多年历练,他有280余项创新项目获奖,其中省局级42项,近5年发表技术论文28篇,获得32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创效益3000余万元。

授业毫无保留,共享才能共赢

任绍全认为,践行工匠精神就要有一种传承和担当精神,既要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更要有家国情怀。成为电力抢修领域的行家里手后,他将自己的绝活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他常讲:“我的成果和成功,都是党培养、工友帮助的结果,我要带领更多的队员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他从来不怕自己泄了底儿,就怕大家不肯学。把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工友。他总结了10万字的电气试验方法,在他努力下,班组整体水平获得了提升,所带的班是华北石油管理局唯一获得天津电力试验研究院颁发的“高压试验资格认证班组”。

他的132名徒弟及学员中,32名获工人技师、高级技师资格,5名被授予局技术能手,2名分别被聘为中石油集团及华北油田公司技能专家。创建的技师协会团队,获“河北省技师团队工作室”、“工人先锋号”荣誉。

任绍全以他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踏实朴素的人生经历,演绎了当代电力人求知进取的不凡历程,用“初心”诠释着“我为石油生产保供”的郑重承诺。

史彦昌,男,汉族,1982年3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河北武安人,现任邯郸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驻大名县前杨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从2012年到现在,史彦昌同志驻村扶贫并担任第一书记已是三轮、7个年头。这期间,先后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河北省扶贫先进个人、邯郸市扶贫先进个人、河北省基层建设年先进个人、河北省先进工作者等。今年5月,中共邯郸市委组织部决定,在全市开展向史彦昌同志学习活动。

史彦昌同志长期扎根扶贫一线,有一种“明知扶贫是难事、偏与难事掰手腕”的不服输的韧劲,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敢于担当精神和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2012年,他第一次带队下乡扶贫,面对帮扶村街道脏乱不堪、学校简陋失修、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情绪低沉的现状,没有怨言、没有灰心、没有退缩。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研究对策,挨家挨户走访问计,从改变村容村貌、建小学入手,成功迈出了驻村帮扶的第一步,得到了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支持。2016年3月,史彦昌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主动放弃在市直机关工作的舒适条件,又一次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在2018年初驻村干部轮换时,他又主动要求留下来,开展新一轮扶贫,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用新思路、新举措打开扶贫脱贫的新局面。

史彦昌同志始终把贫困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最大的事,为组织担当,为群众解难,把驻村扶贫当成事业来做。在大名县前杨村扶贫中,有位村民无依无靠,史彦昌与他结成帮扶对子,运用政策为其盖了新房,配齐了家具家电。得知他有养羊技术,史彦昌同志又自费为他购买了两只小羊羔。后经饲养繁殖,这位村民靠卖羊挣到的钱还自购了三轮车,他高兴地说:“现在有米有面,有水有电,真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工作队真心帮助。”史彦昌同志在大名县前杨村带领干部群众筹资850万元,硬化田间主干道3000余米,硬化街道3300余米,改造全村电网14000米,新增变压器4台,新打深水机井2眼,铺设田间输水管道19007米,铺设便道砖4400余平方米,安装路灯76盏,栽种观赏树200余棵,粉刷墙面16000余平方米,建立电子商铺一个,修建文化广场2处,新建学校一所,新上占地13亩光伏发电项目一个,还新建了村党群服务中心,使前杨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魏县郝中村扶贫的3年,史彦昌同志带领工作队勤奋工作,攻坚克难,先后筹资1300多万元,一举解决了郝中村子女上学、饮水安全、道路硬化、街道亮化、用电安全、危房改造、文化娱乐活动等村民长期盼望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13年,他多次跑县、进市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寻求各方支援,筹资8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一所占地40多亩,集教学楼、实验楼、幼儿园、食堂和宿舍为一体的“四轨制”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他又联系邯郸市邯山区兴华小学与该校结成“帮扶对子”,学校教学质量很快步入全县前列,吸引了原在县城及周边村上学的适龄学生返村上学。在工作队帮扶下,郝中村群众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观,村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村党支部由原来的后进支部跨入了先进行列。一些村民自编了这样的顺口溜来赞誉工作队:“街道路灯亮,村口有摄像,出门水泥路,吃水有保障,广场扭秧歌,学校大变样。感谢工作队,小康有希望!”

史彦昌深知贫困村永久脱贫奔小康,单单依靠驻村工作队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他带领工作队把抓好村党支部建设和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为增强村班子的组织力,史彦昌同志对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规范党内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自觉性和本领。为增强村集体的“造血”功能,史彦昌同志多次带领村“两委”成员到河南、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引进了适合本地的好项目,先后建起了6个养鸡场、1个微服装加工厂和1个光伏发电站。村里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增加了挣钱门路,提高了脱贫进度;同时,村整体经济实力也在逐步增强。目前,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前杨村116户在册的贫困户已经全部“摘帽出列”。

现在,史彦昌瞄准新的目标,在扶贫路上激情满怀,续写着脱贫攻坚新的篇章。

贾拴成,1976年出生,男,石家庄新乐市新农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河北省农技协甘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籍贯河北省新乐市长寿街道办事处东名村。十几年来,他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己任,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发展甘薯种植,在他的引领下,河北省甘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00多万亩,规模种植户达5000多户,人均增收1000多元。其事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河北日报》、《河北农民报》、《石家庄日报》、《河北科技报》,河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由于工作突出,先后被评为“石家庄市农村科技致富优秀人才”“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河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5年1月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乡村好青年,2015年4月底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2017年12被中国科协评为科普中国最美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为解除广大薯农的后顾之忧,2009年初,贾拴成牵头创办了新农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有效地解决了制约红薯产业发展的瓶颈。2009年9月,在省科协的帮助下,以合作社为依托成立了由他任主任委员的河北省农技协甘薯专业委员会,十几年来,在省、市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委员会紧紧围绕“推动甘薯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宗旨开展工作,为提高薯农种植水平,下大力度普及红薯种植技术。一是专家指导,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办班和现场指导,特别2015年4月2日3日在新乐举办了第二届河北省甘薯产业发展论坛,论坛参会人员300多人,邀请了国内多名甘薯知名专家为薯农朋友讲解授课.他还组建了专家技术服务团定期深入到田间地头做技术指导,为广大薯农排忧解难。2005年他自筹资金3万多元,创建了全国最早、最大的红薯专业网站中国红薯网,二是引进良种。十几年来,他先后培育了新农1号、新农6号等新农系列红薯新品种,引进了日本黄金薯、普薯32、烟薯25、苏薯16、济薯25、济薯26等几十个高产优质品种,建成了,成为全国品种最全、产量最多的红薯育苗基地,每年向薯农提供优质薯苗5000多万株。三是科技扶贫。为充分发挥河北省农技协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的作用,2013年2月他亲赴阜平骆驼湾顾家台村考产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并于阜平科协共同制定脱贫扶贫方案。2013年5月,免费向阜平科协捐赠了10万棵优质红薯种苗,由困难户试种,通过典型带动,引导当地群众发展甘薯种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阜平科协专门向他赠送了‘扶贫济困,晴暖人间’的锦旗,表达了阜平困难群众对他的感激之情。2016年3月他又亲赴省科协扶贫点--怀安县南刘家窑村进行实地考察,与省科协扶贫工作组一起为南刘家窑村把脉会诊,确定了‘先示范后推广’发展红薯种植的思路,2016年5月向该村赠送了8万株价值2万余元的优质红薯种苗,并定期和省科协扶贫工作组沟通了解电话微信指导,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朱小林,男,1969生人,籍贯张家口,中共党员,张家口市桥西区公厕管理处维修股副股长。先后荣获“城市美容师”“优秀共产党员”“职工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省市荣誉。

三十多年来,他的工作一直没离开过厕所。面对酷暑难当的三伏天、滴水成冰的三九天,面对重活、难活、急活,他随时待命,坚持高质量完成每一份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让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1988年朱小林应聘到市城肥公司,当时不满20岁的他就学会了电气焊,想着到公司后干点电气焊的活儿,挺轻松。可没想到去单位报到的第一天,就躺在掏粪车底下搞起了车辆维修,以前的维修工因为这个活又脏又累,都不干了。他成了公司唯一的掏粪车维修工。天越冷,掏粪车越容易坏。记得上班头一年的冬天,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就修了5辆车,一天下来,又脏又累、又冷又饿,心里开始打退堂鼓。一位老师傅看出了他的心思,给他倒了一杯热水,和他拉起了家常:“修掏粪车是好多人都不愿意干的活儿,但是没有车辆维修做保障,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转,造成居民如厕难,那可就是大事了。你还年轻,踏踏实实把这一件事干好,以后干什么都会成功。”老师傅的一席话,让他一下子踏实下来。于是他又拿起了书本,坚持边学边干、刻苦钻研。经过努力,公司35辆四种型号的掏粪车他全部都熟悉,大家伙都说他成为了维修专家,给他起了个“掏粪车保姆”的外号。由于工作突出,199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晃15年过去了,公司三十多部掏粪车的储粪罐由于腐蚀老化,经常坏损,影响了正常使用。利用休息时间,他找了一个替下来的储粪罐,气割切开、滚烫的钢板发出了刺鼻的味道,经过反复研究琢磨,一次次的切割、滚圆、焊接、复位,终于突破了技术的难关,实现了零误差修复。他自创的储粪罐翻新利用技术得到了运用,仅此一项小革新,就能为公司节省购置新罐资金60万多元。旧粪罐重新“上岗”,让他成了行业里的“名人”。

转眼又是15年,掏粪车基本“下岗”。2017年张家口市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公共厕所也要来一场“厕所革命”,公厕维修改造的任务越来越重,他主动申请调到了公厕维修股。2018年腊月初八,天气出奇的冷,他刚下班回家就接到了报修电话,祭风台街口公厕自来水又冻了。晚上气温降到零下20多度,一旦把水管冻裂,整个厕所将会停用,必须连夜抢修。由于自来水管是埋在墙里的暗管,只能顺着管线用烤把一点一点地烤开,为了提升温度,他们必须把所有的门窗都关严实。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修,厕所终于修好。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连夜又加装了暖气,到家已是凌晨两点多……

目前,张家口桥西区一共有改造提升后的水厕67座,需要增加大量的配属设施。炎炎夏日,他带领6名同志组成党员突击队,开展了创城创卫提升攻坚行动,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为全区公共厕所共安装干雾超声波杀菌除臭机200余台,节水感应水箱100余个,并在40座主干道繁华地段公厕内摆放绿色植物,使桥西区的公厕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提升,圆满完成了创城创卫工作任务。

“舍得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为了这座城市的美丽,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坚守!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
© 2013-2024 易县文明网    SQL查询:23
内存占用:4.75MB
PHP 执行时间: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