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易县

道德模范-齐鹤堂

2018-05-19 19:54:00
yxwenming
原创
952


齐鹤堂,出生于贫苦之家,毕业于普通师范院校,毕生执着于音乐造诣提升;他精通多种乐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所作《易县中学校歌》在易县中学传唱至今;他热爱教育事业,扎根山区六十余载,毕生执着于音乐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数千名学生活跃在从中央到省、到市、到县的音乐团体和教育单位,业余培养的弟子更不可累计,他和他的学生们已成为易县乃至全市音乐艺术界的中流砥柱。

他的名字被写进了《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当代教坛名人辞典》等名人录。“春蚕品格音乐育新人,红烛精神桃李谱华章。”中国音协音教委这样赞誉他;“艺德双馨,桃李满园。”河北省交响乐园这样赞美他,他就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著名音乐教育家齐鹤堂。

他写就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代教育家的德艺风范。

他的成功不仅是一个人的成功,更是一代又一代教育风骨传承。

齐鹤堂1935年生于保定贫苦之家,幼年丧父,饱尝艰辛。1952年毕业,18岁的齐鹤堂从保定师范学校毕业,他主动放弃留市任教机会,坚决到贫困山区最需要教师的地方去,后被分配到易县。至1995年退休,齐鹤堂先后在梁格庄小学、易县初级中学、中学、艺校、小学、五七大学和易县师范任教,退休后仍未赋闲,常年在家义务教授学生。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音乐。1978年,五七大学文艺班搬到高村区“桶儿峪”的偏僻山沟。于是,齐鹤堂毅然离开妻儿、老母,钻进深山,教授学生们音乐知识与演奏演唱技巧,并照管他们的生活,教具不够用,他把自己几十年来购置的乐器全部搬来供学生使用,这一去就是三年。1983年,他受聘兼职易县师范音乐教师,每周要骑自行车往返“桶儿峪”三次,雷打不动、风雨无阻,这一去又是三年。他全身心地扑在教育事业上,就连三个孩子结婚也没有请过一天假。他是学生们眼里的“严师慈父”,学生们吃过他的竹板、受过他的呵斥,更得到过他的鼓励,感受过他的关爱,教学上他眼里不揉沙子,生活中他对学生们视作己出敦厚相待。在他的悉心培养下,朴双全[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板胡演奏家]、宋忠堂[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乐队]、张洪喜[天津京剧团乐队]等学生走上更高的艺术殿堂,大放光彩,而他更多的学生则承师志、报师恩,走上了一线教育岗位,遍布保定所有县市,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齐鹤堂的音乐造诣并非一日之功,坚持不懈的苦学、日复一日的苦练,才成就了学生们眼里无所不能、无所不通的齐鹤堂。至今,已83岁高龄的齐鹤堂,依旧每天坚持专业练习和政策学习。对于他来说,艺术只有高点,没有顶峰。

1955年、1960年,齐鹤堂为了学生两次放弃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的机会。为提高音乐修养,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他节衣缩食利用寒暑假到知名院校、院团求师学艺,对来易县演出的各级艺术团体登门拜访,寻求指导。与此同时,他还拜易县王金海、省曲艺队沈绍明两位著名艺人为师,学习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三弦的演奏。他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的学生们,学生们成长是他最大的荣光。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
© 2013-2024 易县文明网    SQL查询:23
内存占用:4.75MB
PHP 执行时间:0.16